硅湖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地址:江苏省苏州花桥国际商务城 邮政编码:215331 电话:0512-57788009 57788007 传真:0512-57788363 57788007 招生办公室电话:0512-57788000 57788999 57788888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Silicon Lake College...
www.usl.edu.cn
地 址:江苏省苏州昆山曹安开发区1号硅湖职业技术学院
邮 编:215332 电 话:0512-57788789 传 真:0512-57788007
Email:gh051257788789@126.com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是1998年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创办、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学院地处江苏省与上海市的交汇处——江苏国际商务城(苏州市昆山花桥),毗邻上海高科技产业开发区和苏州工业园区,交通便捷。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莘莘学子成才和就业提供了巨大而宝贵的空间。“来硅湖学院读书,在‘长三角’就业”的现实,使学院历届大批毕业生深受其益。
雄厚的师资力量
院长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闵光泰教授。学院拥有专任教师近300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约占1/3,研究生学历和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占1/3。此外还有一批来自高校和企业的优秀兼职教师。
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院始终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基础,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努力培养基层一线急需的“基础宽、技能强、个性化”具有坚实专业知识和良好综合素质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目前已与苏州、上海、昆山等地近百家企业签订“人才订单”。
居前的高就业率
2003年一次性就业率97.5%
2004年一次性就业率98.3%
2005年一次性就业率99.07%
截止2006年5月底我院06届毕业生就业率已达90%以上。
良好的社会声誉
先进的办学理念、成功的办学经验、独特的区位优势、鲜明的办学特色与多年居高的就业率,学院曾被《光明日报》、《瞭望周刊》等权威性媒体与中央电视台一频道、新闻频道多次报导。2005年6月12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中以“江苏‘人才高地’成为经济发展新支点”为内容,又一次播发了学院的办学成果。今年2月,学院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在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我院是江苏唯一一所民办高校被省发改委、教育厅、人事厅、劳动保障厅等八部门表彰为 “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2006级新生奖励办法
为奖励新生,充分利用我院无线网络校园的条件进行学习,凡被我院录取并报到的新生,高考成绩前1—40名每生奖励能满足专业学习需要,配置较高的笔记本电脑一台;高考成绩前41—80名每人奖励用于学习的MP4一部;高考成绩前81—120名每人奖励用于学习的移动硬盘一只。
就业宝典
素质领先的人才质量 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
构架硅湖学生就业的“金桥”
近年来,就业市场对“应用型、创业型”人才的火爆需求现象在昆山硅湖职业技术学院显得尤为突出。自2002年起,学院连续四年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全线飘红,分别是94.9%、97.5% 、98.3%和99.07%,在全省民办院校中名列前茅。
长三角之“心脏地带”:构架人才就业的“金桥”
学院坐落在经济发达的江苏省昆山市,这里可谓长三角的“心脏地带”,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但“应用型、创业型”人才紧缺。据权威部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以昆山、苏州和上海为例,昆山现有台资、外资企业3600多家,2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此落户。苏州市仅工业园区就吸纳外资企业1300 多家,5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此投资建设了70多个项目。上海外资企业逼近3万家。这些企业对 “灰领”人才可谓求贤若渴,上海的高级技工比例不足7%,与发达国家40%的水平相距甚远。
以当地就业市场为人才培养的“晴雨表”,运用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我院在全省民办院校中率先提出的“灰领”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取得了默契。随之而来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确保了人才的培养质量。素质领先的高质量的毕业生很快就如鱼得水地找到工作岗位。许多企业经常来院“抢学生”,昆山好孩子集团一次性就预订了我院毕业生173名,上海一家大宾馆的老总一口气就想吃进旅游与宾馆专业当年毕业的所有学生。
“订单”办学:筑造人才就业的“快车道”
2002年,我院提出的“订单”办学创新举措,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所需人才的直接对接。每年用人单位将所需人才的专业、数量、性别、培养目标及特殊要求等向学校提交“订单”,学院召开校企双方组成的专业教育委员会对“订单”进行审核,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向社会公布。每年公布的招生计划,几乎就是企业的人才需求计划,也是学生就业的“预订单”,毕业生不必再为求职难而大伤脑筋。目前,学院与昆山“好孩子”集团、昆山频道网络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等近百家家企业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这些“订单”涵盖了学院的绝大部分专业,与企业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
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持张“绿卡”
为确保人才就业的高成功率,学院大力推行“多证书”就业制度,将社会上需求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学习内容“镶嵌”到课程教学中去,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完善。目前,各系的许多专业都积累了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制度。信息工程系与省信息中心合作开展三个工种认证培训,首期培训结束后就有123位同学取得了中级职称证书;城建系04届、05届有93名学生获得建筑专业中级技术管理资格证书。学生离校时,每人至少持有一份职业资格证书,不少学生同时获得2种以上的证书。“多证书”就业制度填补了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之间的“空洞”,使毕业生揣上了就业的“绿卡”,不必再担心因为没有“相关工作经验”而被企业拒之于门外了。
毕业生召回返读制:以诚信取信于社会
以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和社会需求为衡量标准,去弥补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这种做法就是我院对毕业生体现“可持续关怀”的又一创新举措——“召回返读”制度。毕业生在工作中如果自感知识技能需要充实和更新,可以向学校申请返读;用人单位根据工作需要,要求毕业生进修提高的,也可直接与学校联系返读。这种诚信的办学态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和毕业生的积极响应。设计系01级夏莹同学毕业时各门功课成绩全部合格,但在上海都市建筑公司实习期间,自感知识和技能欠缺,主动申请返读,准备学好更适用的本领后再上岗。目前已有10多名学生提出返读申请。
令人可喜的是,截止今年5月底,2006届90%以上的学生已落实就业单位。